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设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理想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经过充分的探索的,这一探索历程又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内、国外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性地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符合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现代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发挥了全社会的主体力量,有着更为坚实的实践根基,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了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观是封闭而复古的。比如老子提出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社会组织结构简单的自然村落生活,回到了“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是复古的;而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又是极其封闭的。老子隐去了生产力落后,人们生活不便,生存条件不佳等因素,而将目光聚焦到人际交往的美好上,呈现出唯美而安宁的田园风光。而陶渊明的桃花源简直就是东晋时期的“小国寡民”,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处于安宁封闭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而又与世隔绝的生活,“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外面世界的王朝更替、社会动乱一无所知,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观中封闭而复古的特征,体现出古代思想家们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可超越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了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目标愿景到实现途径,从战略引领到基本支撑和实践平台,都体现了“现代化”这一特征。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这些主张,直面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挑战,回应各国对发展进步的共同追求,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展现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大大拓展了实现社会理想的主体力量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观中实现社会理想的主体力量是“选贤与能”,依靠“贤君”“仁政”来实现理想社会,并没有真正发现人民群众的力量。马克思则认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指出依靠工人阶级来解放自身、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整个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人民群众既是世界历史创造的真实主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刻意强调美好世界建设力量的阶级属性,不局限于无产阶级或者工农联盟,把推进世界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力量从无产阶级拓展为全世界人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维护人民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共同的价值遵循,是着眼各国人民共同尊严与福祉,表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初,就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可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马克思也深刻地指出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遵循的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这个价值遵循,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非常明确的价值立场。在这一价值立场中,人民群众必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也再一次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实现路径。其三,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是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全世界谋发展、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党,而中国共产党的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得以从最初的倡议变成一系列的行动方案和实施策略,写进了联合国多个文件,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回应。中国积极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目前已获全球100多个国家明确支持和积极响应。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于其“人民性”的特征,发挥了全世界人民的主体性,凝聚了全世界人民的磅礴力量,越来越具有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更坚实的实践根基
在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观的描述中,大部分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实现途径论述较少,最主要的途径是“贤君”和“良臣”。例如,老子理想社会就是依靠“圣人”是以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方式“管理”着整个社会。而《礼记 礼运》里面的大同社会,则是依靠“选贤与能”,孔子认为,“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孟子认为,西周时期周公所制定的“井田制”是最理想的方式。“古之贤君,不必大卧,匹夫匹妇皆不敢;不必师傅,郎官博士皆司受教;不必圣贤,闾里父兄皆可防治”可见,中国古代理想社会观的实现,依靠的是“贤君仁政”,而“仁政实施的关键不在于具体的措施细节同一 ,而在于统治者自身的品质修养。自我道德修养程度越高 ,仁政的实施结果就越充分。”这也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空想性,没有实现的土壤,必然只能存在于人们心中,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观的局限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最初的中国倡议提出到今天的科学体系,是实践中逐渐被理解、认可和回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至今,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实践体系和多维度的建构,进行了多路径、全方位的探索,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推进的大格局。首先,构建构多领域、多层次的共同体。我国在全球治理层面,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从不同领域的共同体建设,有效破解了如今世界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等,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文明互鉴明确了努力方向。在双边层面、区域层面、跨区域层面,推动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深化利益融合,愈加相知相亲。其次,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绿色、廉洁为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以造福世界的幸福路为愿景,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求而提出来的中国方案。这一理念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得到了滋养和升华,继承和超越了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观,因而更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更大地拓展了实现理想社会的力量,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搭建了高质量实践平台,汇聚起应对挑战的强大合力,具有更坚实的实践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过十余年的丰富实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的认可,有了响亮的“世界回响”,彰显了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担当。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虽然是一个历史必然,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方能实现。
(作者郭小娜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秦抗抗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基金项目成果。)